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

部落圖騰



【春陽部落】 南投縣仁愛鄉

日據時期,受到霧社抗日事件的影響,族人遷移至此;因遍植野山櫻,部落居民就承襲日名“櫻社”,自稱Aang Snuwil(史努櫻部落);因自然之美,有如在山林傳遞春日暖陽,因此又稱”春陽村”。


賽德克族(Seediq),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,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,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,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 成為第14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。

賽德克族也是中央山脈最剽悍的民族,以織布見長,早期有紋面的習俗,莫那.魯道的後裔,瑪葒.芭莞擁有祖傳的堅苦毅性格,以重山為背景,身著手織布衣,手執祖先的背藍,重現賽德克族人的傳統形貌。



織圖的素材是生活記憶長出來的,長在傳統賽德克族的生活裡,以及與其他族群的混融。織品:爸爸帶著孩子去打獵,家裡的狗也跟著去,沿路上有鳥相伴;路上平地人使用扁擔挑籃運送物品,不同於賽德克族人使用背籠;在家裡的婦女杵米 給外出勞動的家人準備一頓飯。

帽子上的菱形圖騰, 對賽德克族人來說,象徵著祖靈之眼,同時也是泰雅族編織中最主要的元素




2003 年公共電視改編同名報導文學製播的電視劇「風中緋櫻」,是以 1930 年霧社賽德克族人不滿日人的歧視對待所發生的反抗事件為背景。以當時事件的倖存者「娥賓‧塔達歐」女士 (Obin‧Dadao,日名:高山初子,漢名:高彩雲) 為主角,敘述著主角身為「模範蕃童」的經歷、衝突和兩難,如虛構似的成為時代背景下的犧牲悲劇。幾乎於同時,當時在網路上流傳著一個五分鐘電影短片,稱為「賽德克巴萊│Seediq Bale」。來自魏德聖導演的作品,企圖將聚光燈重新聚集在事件的軸心領導人物「莫那‧魯道」的英雄史詩上,於是由這想法概念為基礎,重新強調著賽德克族人的信仰,是來自於他們跟隨著祖靈的庇護,如奇萊山般堅強亦自負地追尋著真正屬於族人的精神所在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